引言
近日,骨源生物荣幸受邀参加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办的《自体骨组织库建设专家共识(2025版)制订会议》,该会议于2025年10月17日在上海虹桥绿地铂骊酒店隆重召开。
本次共识制订会议,是继《自体骨组织库建设专家共识》团体标准成功发布之后,我国自体骨组织库建设迈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的又一关键步伐。

现场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会议将聚焦于自体骨组织的临床收集、处理、暂存、运输、临床应用及伦理管理等关键环节,汇集国内骨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与自体骨组织库代表,展开系统、深入的探讨。
本次会议汇聚了王坤正主委、周宗科教授、白波教授三位大会主席,以及曹力、柴伟、陈小川、冯尔宥、付晓玲、郭常安、胡懿郃、黄钢勇、黄伟、李慧武、刘锋、刘国彬、刘宏建、刘培来、刘先哲、吕松岑、陵廷贤、毛新展、钱齐荣、钱东阳、盛璞义、孙立、孙水、沈灏、田华、王飞、王健、王少杰、王友华、王端、吴浩波、肖骏、谢世明、杨佩、袁峰、周一新、朱晨、张文明、张海宁、张荣凯、张鹏等多位国内顶尖骨科专家教授,共同围绕自体骨组织库建设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形成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规范化共识。
一、共识框架优化:精简条目,突出临床重点
周宗科教授提出了"自体库、家族库、公共库"分两步走的建设路径,为共识落地规划了清晰蓝图。

周宗科教授发言
为实现共识的简洁与实用,专家们一致认为需将核心条目大幅精简至12-14条,旨在聚焦于解决临床实践中最关键的争议与决策难点。同时,建议对内容相近的条款进行系统性合并,以显著提升共识文件的指导效率与可读性。

二、技术流程规范:统一标准,确保质量安全
基于前期成功的临床实践,与会专家建议对自体骨组织储存方法等相关议题进行整合,以提升共识的条理清晰度。
在核心安全标准上,会议明确了灭菌流程的统一化要求,强调无论是自体使用还是未来可能的家族库应用,植入前均应执行终末灭菌并留样培养,为临床安全留存关键证据。
此外,着眼于未来的规模化运营,会议还探讨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医疗资源密集区域建立中心骨库的可行性,旨在通过优化布局有效控制运输成本,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效率。


三、适应症与来源拓展:明确标准,扩大骨源
为从多维度拓宽合格骨源的收集渠道,与会专家就适应症与来源拓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有专家指出,即使是患有骨质疏松的骨组织,经严格评估后仍可收取,并通过加工制成骨粉等形式实现资源化利用。
为进一步提升自体骨组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适用性,建议将完整的病理诊断信息同步录入骨库系统,为精准判断每一份自体骨组织的可用性提供关键依据。
此外,从临床需求出发,专家特别强调应高度重视脊柱外科等手术中产生的骨组织,将其系统性地纳入标准收集范围,以回应该类手术中巨大的植骨需求。


四、伦理法规建设:厘清权责,保障权益
在伦理与法规建设层面,与会专家提出了多项关键建议,旨在构建权责清晰、运作规范的制度框架。
有专家建议,可参考成熟的献血制度,探索建立患者直接捐献路径,此举有望在简化操作流程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安全骨源的社會供应。
此外,为适应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会议建议对涉及宏观政策与远期应用的条款适当精简,为后续实践探索与政策调整保留必要的弹性空间。


五、社会应用探索:立足长远,共建共享
围绕骨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价值实现,与会专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在运营模式上,有专家指出可参考脐带血库等成熟机制,探索建立由使用者合理承担成本的家族库费用分摊模式,以推动服务的良性循环与长效运营。
在共识文本的定位上,专家一致认为应更加聚焦于当前存在争议、亟待规范的核心技术与伦理问题,而非过度细化具体操作流程,从而确保共识的指导性、前瞻性与广泛适用性,为未来实践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长达数小时的自由讨论与集中审议环节,与会专家发言踊跃,讨论气氛热烈而务实。整个讨论过程,既有宏观方向的把握,也有对具体措辞的斟酌。专家们秉持科学精神与公益初心,求同存异,最终在绝大多数关键议题上达成了高度一致,展现出中国骨科专家群体严谨务实、勇于开拓的学术风貌。

六、未来发展
从“自体”到“共享”的探索:会议探讨了未来发展的两步走路径:第一步建设自体库,探索在严格监管下供直系乃至旁系三代使用的家族库;第二步远景是参考“献血制度”,逐步构建合规的公共骨库,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七、骨源生物的技术实践与支撑
理论的共识需要实践的支撑。作为国内自体骨组织库建设的先行者,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协办了此前在成都的《自体骨组织库》建设专题研讨会,其技术方案与运营实践也为本次专家共识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骨源生物已成功建设了国内首个容量达35万份的自体骨组织库,配备了3000㎡国家BSL-2实验室和GMP万级洁净处理间,并依托自研的数字化与骨库追踪系统,实现了从收集、运输、处理到储存的全流程可追溯与智能化管理。这套成熟的体系,正是专家们所倡导的技术标准与安全管理的现实范本,为共识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