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骨科领域权威专家齐聚蓉城
2025年8月19日,由四川省医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自体骨组织库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成都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聚焦临床同种异体骨资源紧缺,旨在推动我国自体骨组织库标准化建设,提升区域自体骨组织保存与应用能力,解决同种异体骨资源紧缺难题。
本次研讨邀请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白求恩医院刘强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宗科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教授、黑龙江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松岑教授、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关节外科学组组长、上海长征医院钱齐荣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主任沈灏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吴浩波教授以及解放军总医院李睿和徐驰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从安全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社会应用及伦理等多个维度,对如何做好自体骨组织库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分别就自体骨组织库建设团体标准解读和推广,以及撰写自体骨组织库建设专家共识进行充分讨论。
会上,骨源生物公司企业代表进行了自体骨组织库建设工作汇报,其创新方案通过先进技术处理并低温保存术中废弃的自体骨,建立个人“骨组织银行”,使患者未来植骨时可使用自身骨源,避免排异反应和疾病传播风险。目前,公司已建成35万份容量自体骨组织库,配备有3000㎡国家BSL-2实验室、GMP万级洁净处理间,并依托自研数字化与骨库追踪系统,全面保障储存全流程的安全、稳定、可追溯及长期有效。该体系有效缓解了骨资源稀缺问题,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更高效可靠的临床解决方案。
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围绕自体骨组织库的建设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内容涵盖安全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社会应用及伦理等多个维度,形成了多项重要观点与建议。
王坤正教授指出通过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自体骨组织库,未来可能解决临床骨源紧缺难题,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进一步细化标准化流程,解决法律与补偿机制问题,推动骨组织社会应用合法化。希望自体骨组织库建设成为支撑中国骨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周宗科教授认为骨库中储存的自体骨应用范围可参照器官移植规范,扩展至直系乃至旁系三代亲属,从而惠及更多患者,并呼吁未来探索建立公共骨库的发展路径。
田华教授聚焦骨库安全与临床应用的核心挑战,强调整个流程的质量管理,并特别关注传染病窗口期风险。
钱齐荣教授强调自体骨组织供需的极端不平衡,使自体骨组织库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需起草自体骨组织库建设专家共识,推动我国自体骨组织库建设向前推进。
沈灏教授指出自体骨储存服务需明确手术获取骨组织到转运及储存各个环节的时限以及运输条件要求,以确保临床回植安全,并对自体骨组织库的社会化应用面临的法律法规阻碍做了详细分析。
吴浩波教授分析了少数民族信仰对自体骨组织使用及废弃的影响,建议允许家属经医院或警局备案后将其骨组织带离安葬,并探讨了这一提议在实际流程中的可行性。
徐驰和李睿教授分别强调了辐照灭菌后生物活性的保留、骨库筛查标准的规范建设与实施推进、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以及自体骨储存后再应用的适应症等问题。
各位专家一致认为,自体骨组织库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缓解骨源短缺,更有望在颌面外科、口腔种植、长段骨缺损修复等领域拓展应用价值。尽管目前仍以自体使用为主,未来可逐步探索在严格伦理和法律监管下的有限共享机制。
最后,在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各位专家对国内首个自体骨组织库进行实地参观,对自体骨组织库的建设运营、技术标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及建议,为自体骨组织库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
骨源生物建有高标准自体骨组织库,通过全流程可追溯体系,致力于解决临床骨资源稀缺难题,为临床提供高效合规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