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骨源生物助力行业新标准! 《生物样本深低温储存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2025年4月23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正式发布《生物样本深低温储存技术规范》T/CEAC 108-2025)团体标准。该标准由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起草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副组长单位,携手18家权威单位共同参与起草工作。这一标准涵盖了生物样本深低温储存的总则、技术要求、操作程序、质量控制、安全防护、记录和档案管理等内容,适用于相关技术和管理活动。

图片1.png


一、技术引领,赋能行业标准

《生物样本深低温储存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从多个关键维度为行业提供了明确指导。

第一、储存条件方面

标准规定生物样本深低温储存温度应控制在-80℃至-196℃范围内,允许温度波动±2℃,同时要严格控制光照,避免振动与冲击,并根据样本特性满足其他特殊要求,如对电磁干扰敏感、对氧气敏感样本的储存环境控制等。

第二、设备要求方面

从外观和结构、性能、功能、材料、安全性能到标识与编码,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设备应具备精确的温度控制系统,能够快速降温至所需温度并保持稳定,内部温度均匀性要好,还应配备温度显示和记录系统,液氮罐要满足相关国家标准要求

第三、操作程序方面

从样本接收、预处理、储存到运输,各环节都有明确且成文的规范。样本接收时,要建立接收程序,明确接收原则,核实样本身份,并建立样本登记制度等;样本预处理需明确清洗消毒方法、合理分装等;样本储存要根据样本类型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容器,按规定顺序放置,并定期监控温度;样本运输则要明确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定位信息、包装要求及安全措施等。

第四、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方面

标准对样本质量检查、储存环境控制、设备性能校验、操作人员培训、监测数据记录与分析、报警系统设置等做出严格规定,全方位保障生物样本深低温储存的质量和安全,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践行规范,驱动技术创新

《生物样本深低温储存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发布,为自体骨组织深低温储存提供了系统的指导。骨源生物创新的-196℃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紧密契合该规范的核心要求,并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196℃气相液氮深低温保存:

通过极限低温环境可有效抑制细胞代谢,完整保留骨组织的生物活性与力学性能,确保储存期长达数十年,为患者提供了长期可靠的自体骨组织储备。

图片2.png


全程无菌管理

采用三层无菌包装(符合GB/T 19633标准)与辐照灭菌工艺,极大地降低了微生物污染风险,保障了骨组织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满足了规范对样本无菌性的严格要求。

智能化可追溯系统:

每份自体骨赋予唯一标识,实现从收集、处理、储存到回植前的全流程数据追踪确保了临床应用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图片3.png

骨源生物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全流程管理

  

三、创新技术,引领骨缺损治疗新方向

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是收集术中截除的自体骨组织(这部分组织通常是作为医疗废弃物丢弃),经无菌处理后,储存于-196℃的气相液氮环境中,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储存自体骨,患者可以在关节翻修或骨缺损修复等二次手术中,使用自己已储存的自体骨组织进行再植治疗,能有效规避传统植骨材料可能引发的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风险,为骨科领域带来了更安全、更可靠的骨缺损修复方案。

随着-196℃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将成为骨科治疗的常规选择,为全球骨缺损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更优质的治疗体验,持续推动骨缺损修复领域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