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上午,华西国际骨科论坛围绕《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的制定与技术应用展开专题研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骨源生物”)牵头《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制定,并在专题研讨会上正式发布了该标准的草案。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家团队全程主导学术议程,全国顶尖医院的专家教授齐聚现场,就草案内容展开了深入研讨。
《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制定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副组长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朱晨教授、副组长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浩波教授共同主持。朱晨教授和吴浩波教授在主持过程中,不仅引导了讨论的方向,还就标准的技术细节和临床应用提出了宝贵建议,推动了与会专家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他们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和高质量学术交流贡献了重要力量。
朱晨教授主持 吴浩波教授主持
一、破局临床痛点:自体骨储存技术的革新价值
在骨科手术中,骨缺损修复始终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解决方案主要依赖异体骨移植和人工材料应用,但均存在显著局限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宗科教授以《骨缺损修复材料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为题开幕,深入剖析了当前困境。他指出,异体骨移植存在免疫排斥风险,可能导致术后感染和骨愈合延迟;而人工材料则受限于生物力学性能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此外,供体资源短缺和伦理争议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传统解决方案的应用。
骨源生物的-196℃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正是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提出的颠覆性解决方案。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
-196℃气相液氮深低温保存:
通过极限低温环境抑制细胞代谢,完整保留骨组织的生物活性与力学性能,确保储存期长达数十年,为患者提供了长期可靠的骨组织储备。
全程无菌化管理:
采用三层无菌包装(符合 GB/T 19633 标准)与辐照灭菌工艺,将微生物污染风险降至最低,保障了骨组织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智能化可追溯系统:
为每份自体骨赋予唯一标识,实现从收集、处理、储存到回植前的全流程数据追踪,确保临床应用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周宗科教授分享《骨缺损修复材料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二、定义行业标杆:《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的诞生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的制定备受瞩目。该标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携手20余家副组长单位和骨源生物公司联合起草,旨在为自体骨储存技术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操作框架,会中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细胞医药分会宋曜晖秘书长解读了《团体标准制定规范》。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它主要用于患者因疾病(如股骨颈骨折、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需行关节置换以达治疗效果时,术中截取的骨组织(健康部分)进行储存,用于关节置换翻修的骨缺损再植修补,或用于常见的骨缺损植骨、融合植骨、骨肿瘤修复植骨,种植牙植骨、美容植骨等,展现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临床价值。
宋曜晖秘书长解读《团体标准制定规范》
三、标准制定历程:从实验室到行业规范
《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的制定历程体现了从实验室到行业规范的严谨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陵廷贤教授就《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制定的进展进行了汇报。2024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20余家副组长单位及骨源生物启动立项调研并完成申请书与框架编写。同年12月,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正式发布了《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立项通知,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进行公示。2025年2月,标准初稿完成并形成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全国专家建议。预计于2025年10月正式发布,于2026年出版并启动全国推广,推动行业技术统一化,为自体骨储存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陵廷贤教授汇报《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制定进展
四、专家热议:《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制定
《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草案专家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全国20余家副组长单位的权威专家参与本次深度研讨,与会专家围绕《自体骨组织库》的安全性、质控体系、临床应用规范及标准化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专业讨论。副组长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教授重点关注技术标准制定,针对骨组织精准质控、标准化操作规范及灭菌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副组长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教授
副组长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周一新教授提出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与标准化建设。
副组长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周一新教授
副组长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教授聚焦长期储存安全性,建议通过万级洁净室与追溯系统保障骨组织成分稳定。
副组长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教授
针对感染防控,副组长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尹宗生教授、副组长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松岑教授、副组长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璞义教授、副组长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洋教授认可辐照灭菌与无菌密封技术,并呼吁自体骨储存标准化。
左上:尹宗生教授;右上:盛璞义教授;左下:吕松岑教授 ;右下:张洋教授
副组长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朱晨教授、副组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肖骏教授、副组长单位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陈光兴教授、副组长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忠教授强调流程简化需以患者安全为前提。
左上:朱晨教授;右上:肖骏教授;左下:陈光兴教授;右下:李忠教授
副组长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浩波教授、副组长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胡豇教授、副组长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佩教授、副组长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陈路教授聚焦自体骨储存后再植的使用人限制问题,针对家庭关系变更等场景,建议明确亲属关系界定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
左上:吴浩波教授;右上:杨佩教授;左下:胡豇教授;右下:陈路教授
副组长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懿郃教授强调,国内首个《自体骨组织库》项目填补了骨科领域技术空白,其规范化建设不仅树立了行业标杆,更为自体骨储存后再植技术的标准化提供示范样本,对推动临床实践具有里程碑意义。
副组长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懿郃教授
专家围绕储存工艺规范、全流程追溯系统安全性、临床适配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形成多维度建议。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自体骨组织库》标准的生命力在于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从技术攻关到临床转化,需将文本规范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体系,真正服务于骨科诊疗需求。此次思想交锋为标准的迭代优化注入了新动能!
部分副组长单位专家合影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仅按版面顺序排列
五、结语:以标准铸就信任,用科技重塑生命
从一项技术创新到一项团体标准,骨源生物用实力诠释了“引领者”的定义,努力实现其“成为自体骨修复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的企业愿景。此次《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的发布,也标志着骨源生物在自体骨储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专业成就安全,服务提升品质”,期待骨源生物携手全国精英,共同书写骨科再生医学的新篇章!
骨源生物自体骨组织库:-196℃气相液氮超低温储存环境
- END -
骨源生物
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7年,坐落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作为国内首家获得国家卫健委资质认证的企业,公司专注于自体骨收集处理储存技术服务,并创新-196℃深低温长期储存技术。公司配备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及GMP标准车间,确保自体骨组织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期有效性,为骨缺损修复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是骨缺损修复领域的创新技术方法,其核心在于储存患者因疾病(如关节置换术)需要手术治疗时于术中截取下的自体骨组织(其中健康部分)。这些自体骨组织经过专业储存机构(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同时储存35万份)专业的技术处理,被置于-196℃的超低温环境中,采用数据化管理系统进行长期储存,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用于后期有效回植。自体骨深低温存储技术解决了自体骨资源稀缺和自体骨临床应用受限两大难题。相较于生物材料及异种、异体骨移植,该技术能够降低患者在回植手术时的经济负担。
感谢您的关注,期待与您共创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