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成功应用于感染高危患者


2025年7月4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完成了第二例自体骨深低温储存后再植手术,为一名合并肺部慢性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患者成功实施自体骨深低温储存再植术。此次手术首次验证该技术在严重系统性疾病人群中的安全性,为既往无法耐受传统植骨手术的患者开辟新路径。

-196℃气相液氮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

自体骨深低温储存技术,由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是骨缺损修复领域的创新性技术。该技术所储存的“自体骨组织”指来源于患者自身的骨组织(例如关节置换手术中截除的多余骨组织)。其核心流程在于:将患者手术中截取、通常被视为医疗废物的多余骨组织,经无菌处理后置于-196℃深低温环境中长期储存,使骨组织进入“休眠”状态。使用时通过梯度复温技术恢复骨组织活性,更好地保持其生物学特性。该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骨源稀缺及自体骨临床应用受限的难题,同时可避免传统植骨材料可能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疾病传播风险,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个性化精准的高效创新方案。


屏幕截图 2025-07-29 101404.png

骨源生物自体骨组织储存库:-196℃深低温环境

感染高危患者自体骨临床再植应用

2025年2月25日,50岁的*先生因股骨头坏死,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左侧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医疗团队截取多余的骨组织(通常这部分组织以医疗废弃物丢弃),送至自体骨组织专业储存机构(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其-196℃深低温储存技术进行保存。同年7月4日,*先生因右侧髋部疼痛,加重伴跛行,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病例资料

男,50岁,因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左髋关节置换术后,肺部炎性结节,肺部慢性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入院。

既往史:

2025年2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左侧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


回植前1.png

左髋关节置换术后


 诊断: 

1、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左侧关节置换术后

治疗方案:

自体骨深低温储存后行右侧骨缺损移植及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缺损移植手术过程中,在自体骨专业储存机构(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将经过深低温储存的自体骨精准移植于右侧髋关节的缺损部位,借助自体骨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促进骨组织的愈合。该手术方案无需额外进行取骨操作,从而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微信图片_20250728162053.png

临床骨缺损移过程

 术后总结:

手术整体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右侧髋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感染或排异反应等并发症。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双侧关节对应未见异常,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手术效果表示高度满意。


回植后1.png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侧骨缺损移植术后

技术优势

1)避免二次取骨,降低感染风险(对肺部感染者关键)

2)规避同种异体骨排异风险(动脉硬化患者免疫力低)

3)保留自体骨天然骨传导与骨诱导特性,加速骨整合(优于人工骨材料)

4)提供即刻生物力学支撑,保障结构稳定(尤其对大体积骨缺损关键)

5)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心肺负担)


骨源生物深低温储存技术通过标准化回收手术废弃骨(单块>47cm³),首次实现单次储存满足全髋关节修复的大体积用骨需求,突破传统自体取骨量不足的瓶颈,为高风险患者的大规模骨重建提供可靠保障。未来该技术将惠及关节翻修、脊柱融合术等复杂病例。